對孩子愛,孩子不領情,談到對青少年教育的效率
發布時間:2022-11-11 20:42:22 瀏覽量:
通過這個案例我想到,在我往期的咨詢中,有的媽媽在孩子三歲以前辭掉工作全職照顧,每天陪伴,但孩子仍舊沒有沒有安全感,上幼兒園之后天天哭鬧,只要在家度過假期,就很難再回到幼兒園。還有一些孩子在小學時很優秀,升入初中后卻會休學,甚至退學。
很多家長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:為什么我的孩子在小學之前很聽話的,上了小學卻突然間開始不聽話,開始愛哭了?我對我的孩子這么好,付出了那么多的愛,為什么孩子和我期待的不一樣?
教育的效率
我們需要了解教育的效率的概念。找出家長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,事倍功半的原因。
在家庭咨詢中,我往往會先單獨和孩子交流,再和父母交流。我發現,孩子所說的內容和父母說的完全不同。比如,孩子會表示,媽媽過度控制自己,爸爸太霸道,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和他們討價還價。
孩子向媽媽表示想去踢足球,但媽媽堅決反對。當孩子想要放學后和小伙伴玩一會兒時,媽媽就會說,你作業還沒寫完,你不是答應我回家先寫作業的嗎?當孩子爸爸看見孩子回家后在磨蹭,沒有在認真寫作業,就會直接質問孩子為什么不認真,為什么又在這里磨磨蹭蹭?昨天我和你說好的事情,你今天為什么不執行?
家長經常說,我并不是不能接受你學習慢,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態度差,說謊,因為你明明答應我的,你卻沒有做到。此時,孩子會覺得自己很難和爸爸媽媽溝通。
而父母會想,自己早上很早起床,給孩子做飯,送孩子到學校再急急忙忙去上班,每天早上和打仗一樣,下班以后還要抓緊時間回去照顧孩子。有些媽媽經常舍不得給自己花錢,把錢省下來給孩子報興趣班、假期的學習項目、夏令營等。這些培訓項目普遍比較昂貴,但媽媽會很舍得把錢花在孩子身上。所以,有時候媽媽會感到很委屈,覺得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。
然而孩子確實不能理解,他認為父母給自己報的課外班不是自己喜歡的,是父母強加給自己的,而我自己沒有讓他們花錢,是他們自己非要花錢報班的。
此時我們可以發現,父母付出的愛可能在80~100分的水平,甚至有的媽媽超過了100分,幾乎要把整個生命奉獻給自己的孩子。
電視劇《小舍得》里的男孩顏子悠,站在學校的講臺上說:“我覺得你根本愛的就不是我,你愛的是成績,你愛的是考滿分的我?!蔽蚁?,當顏子悠喊出這段話的時候,他所接收到的媽媽的愛,可能不足20分。
在生活當中,父母付出的80~100分的愛中只有20~40分被孩子接收,而剩下的60分,會讓孩子感受到,家長在一意孤行,在控制自己。家長只在意自己的成績和表現,在意自己是否和別人一樣優秀,而并不是真的愛自己。所以剩下的分數反而會轉化為孩子對父母的怨恨。
將上述情況歸納起來,有三個方面的問題。
首先,孩子對父母的愛是不領情的。孩子覺得,自己沒有要求父母早上起來給自己做早飯,當媽媽得知孩子的想法時就會很崩潰。
其次,更多的孩子是很利己的。有一個媽媽告訴我,她的孩子在手機里充值,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充了5000元左右。當時孩子幾百,上千地一點點充值,媽媽收到了很多短信提醒,最后媽媽算了一下賬單發現一共充了5000多元,非常崩潰,而孩子卻表現得輕描淡寫,覺得才5000元,不多。所以我們發現,孩子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去出發考慮問題。
第三點在于,一些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,討厭學習,也討厭家務勞動,討厭很多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