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如果喜歡你,他肯定會來找你,最后被坑的也比較慘。
發布時間:2025-3-2 13:31:40 瀏覽量:
很多人都聽過這么一句話:一個人如果喜歡你,他肯定會來找你,很多人深信不疑,但最后被坑的也比較慘。
雞湯聽著挺有道理,但是不接地氣,我就算再怎么喜歡你,包容你,你天天往我臉上踹。
那我也只敢遠觀,那來找你的也不一定是喜歡你,可能是你需要付出的成本比較低,不需要這么費勁。
所以你們再看這句話合理嗎?在我看來,做事別只看表面,這個問題的重點應該是:“為什么對方不會主動找你?
怎樣才能讓他主動找你?那首先我們就要弄清楚:不主動溝通的人,他們的內心活動到底是怎么樣的?
01
第一種可能、不愿自我暴露
因為“主動找你”這個行為,其實就是赤裸裸地暴露了他對你的需求和渴望。我們都知道親密關系中自我暴露很重要,這意味著屬于彼此獨特的信任感與特殊性。
但自我暴露也意味著:你有可能控制我,窺探我的隱私與脆弱,掌握我的弱點與習慣。有些人比起主動去追逐一段感情,他們更想要的是維護自己的自尊感與心理地位。
02
第二種可能,間接控制
當你們日常聊得足夠火熱了,對方還是不太主動,那就說明你在被對方“間接控制”。比如說我們想一個人時,正常行為都是會直接去找對方,對不對?因為簡單直接。
但是由于一些人他害羞、擰巴的社交習慣,導致他們在表達需求時會內斂,或者玩些小手段來變相地讓你來主動找他。
這類人會更加渴望在你心中占據重要的地位,對情感黏度的需求感更強,但礙于面子。
他們會傾向于用“沉默”,引起你的焦躁和窺探欲,控制你的情緒,讓你對這段感情更上心。
03
第三個可能、高敏感、回避人群
回避人群不必多說,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聊過很多次了,高敏感人群是指對外界刺激具有高度感知力的一群人。
外界的信息對于他而言就像是“警報”一樣,當你在回復信息中流露出的任何負面情緒。
哪怕細微到你自己都沒發現,在他們眼里就是一次深深的打擊,就像貝殼一樣,稍微受到驚嚇就會緊閉起來。
那碰上這樣的人,我們怎么才能讓他主動起來呢?
1.首先我們得讀懂“暗示”
當我們知道了溝通中的“進”與“退”,才有機會去引導對方。這個“退”不是退縮,而是“守”。
我們要知道,一些時候對方確實是不想聊天,不擅長溝通的。
那如果你這個時候還在逼迫對方,讓他一定要參與溝通,只會引起對方內心的厭惡,被逼迫,他自然不會主動去找你了。
只有當你允許他可以對你冷漠,允許他可以聊天不在狀態,看到他不想聊天時,主動表示給他空間。
只有讓他感受到,溝通中你時時刻刻以他的感受為先,讓他感覺到了安全感與舒適感,他才會慢慢放松下來和你暢所欲言。
2.明確區分積極反饋和消極反饋
這里我們要糾正一個溝通誤區:單方向的正向、積極的溝通,不會帶來預想的溝通效果。
為什么?我們都知道,傳遞正向情緒能讓你們對彼此產生積極的印象,但如果你一直傳遞正向情緒呢?
只會讓對方感受到的情緒渠道變窄。
沒有人會覺得一個天天帶著微笑面具的人是正常的,只有在你身上看到喜怒哀樂,看到不同狀態下不同的你,才會讓人更加想了解,更愿意和你溝通。
也不要擔心對方會因此對你產生不良印象,相信我,只要你不是歇斯底里,喊打喊殺,正常的生氣狀態絕對沒問題。
3.引導對方“共同依賴”
如果你們已經建立了高度親密關系,那“共同依賴”的觀念就很重要了。
對方不主動找你,也許并不是故意的,有沒有可能他們根本沒有這種“彼此分享,共同依賴”的意識,也可能對方是一個早就習慣了獨處的人。
那這時就需要你去勇敢地主動打破這個界限,去主動跟他分享生活中的柴米油鹽,把自己真實的生活傳遞給他,別害怕,咱們勇一點!
想他了,就去問他在干嗎,心煩了,就去和他傾訴。
當你向他展示你的依賴感,你的主動真誠也會慢慢帶動他的改變,他也會知道:依賴感,不代表獨立的喪失,不代表自尊的踐踏,反而是深厚的感情帶來的安全和舒適。
那個時候你會發現,你根本不再糾結他為什么不會來主動找你。
因為主動、被動,其實都不重要了,你把平時想要告訴他的話,都已經及時告訴了對方,你們的溝通從不滯后,這時候你們已經走到長期關系的路上了。